传播及其相关理论
传播概述传播是一种社会性传递信息的行为,是个人之间和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个人之间,传递新闻事实、意见信息的过程。从20世纪60年代起传播学的概念引入健康教育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为健康传播学,成为健康教育重要的策略和方法,有效地指导了健康教育实践。
1.传播的分类
(1)人际传播 两人或者多人之间直接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活动。
(2)大众传播 由职业性传播机构和人员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将社会信息传递给不特定的大众人群的过程。
(3)组织传播指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有组织有领导进行的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传播。组织传播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即公共关系学。
(4)自我传播 指个人接受外界信息后,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心理过程。这是人类进行一切信息交流的必要的生物学基础。
2.传播模式
(1)五因素模式1948年美国社会学家、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传播过程的文字模式,称为“五因素模式”。就是要回答五个问题,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它虽不能解释和说明一切传播现象,但抓住了问题的主要方面。不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传播结构,还进而提出了五部分的研究范围和内容,从而形成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为传播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施拉姆双向传播模式把传播描述为一种有反馈的信息双向循环往复的过程,为传播学重视反馈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3.传播要素
一次完整的传播活动,必须有一些基本因素存在,这些基本因素称为传播要素。以下是最常见的传播六要素。
(1)传播者 在传播过程中指传递信息的个人或团体,是信息传播的发出者和媒介的控制者。全科医生就是社区健康教育的传播者。
(2)信息 指传播者所要传递的内容,常见的符号有语言、文字、图像、色彩、声音、表情、手势等。
(3)媒介 是信息的载体,传递信息符号的中介、渠道。在传播活动中传播渠道是多种多样的通常可以分为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形象化传播、电子媒介传播、综合传播等方式,如报纸、杂志、广告牌、收音机、电视机等。
(4)受传者 是听众、观众的总称,社区群众是社区健康教育的受传者。
(5)效果 受传者接收信息后产生的反应。
(6)反馈 指受传者对信息的反应和把这种反应回归到传播者的过程。
4.传播关系
人们通过信息交流和分享而在传播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称为传播关系。建立传播关系必须依靠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共同经验范围 指在人际传播过程中双方对信息能够共同理解、相互沟通,产生共识的经验范围;在大众传播中,还要再加上传播者和受传者双方对传播媒介的使用及理解的共识范围找到共同语言常常是传播关系的良好开端。
(2)契约关系 指在传播活动中传播双方相互依存的一种默契关系,传播双方以此来约束各自的传播行为。如在门诊咨询服务中,咨询医生与求询者之间的相互依赖与理解的关系。
(3)反馈 及时的反馈是使传播进行下去的重要条件。反馈越及时越充分越真实准确无误,则越有利于传播双方的信息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