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病基本病理变化
一、过度角化与角化不良
1.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也称角化亢进,是指黏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临床上为乳白色或灰白色。组织学上可分为过度正角化(hyperorthokeratosis)和过度不全角化(hyperparak-eratosis)两种。
(1)过度正角化是角化层增厚,细胞界限不清,细胞核消失,形成均匀性嗜酸性染色的角化物,伴有粒层增厚且透明角质颗粒异常明显。
(2)过度不全角化为增厚的角化层中细胞核未分解消失,粒层增厚不明显。
2.角化不良(dyskeratosis)也称错角化,为上皮的异常角化,是指在上皮棘层或基底层内个别或一群细胞发生角化。角化不良有两种情况。
(1)良性角化不良,多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出现。
(2)恶性角化不良,有时可见细胞核,细胞形态有一定异形性,见于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
二、棘层增生
棘层增生(acanthosis)是指棘细胞层较正常肥厚,增厚的棘层常不规则,伴有上皮钉突的延长或增宽。棘层的肥厚可由于棘层细胞的肥大或细胞数目增加所致,但通常细胞数目增加更为常见。此病变常见于白斑。
三、棘层松解
棘层松解(acantholysis)是由于上皮棘层细胞间张力原纤维及黏合物质发生变性、断裂破坏,细胞间桥溶解,而使棘细胞间联系松弛、断裂,严重时失去联系、解离,则在棘层形成裂隙或疱。此种病变见于天疱疮等。
四、疱
黏膜或皮肤内贮存液体而成疱(vesicle)。在组织学上根据疱形成的部位可分为:
1.棘层内疱 疱在上皮棘层内或在基底层上,有棘层松解,上皮细胞失去内聚力而分离。见于天疱疮,也见于病毒性水疱。
2.基层下疱 疱在基底层之下,基底细胞变性,使上皮全层剥离,见于黏膜良性类天疱疮、多形渗出性红斑。
五、上皮异常增生
WHO(1978、1996)口腔癌和癌前病变研究中心提出:个别细胞改变称为非典型性,上皮总的紊乱称为上皮异常增生(epithelialdysplasia)。
上皮异常增生可发生以下变化:
1.上皮基底细胞极性消失。
2.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
3.核浆比例增加。
4.上皮钉突呈滴状。
5.上皮层次紊乱。
6.有丝分裂象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有丝分裂。
7.上皮浅表1/2处出现有丝分裂。
8.细胞多形性。
9.细胞核浓染。
10.核仁增大。
11.细胞黏着力下降。
12.在棘细胞层中单个或成团细胞角化。
并不是以上12项均出现才诊断为上皮异常增生,根据以上项目出现的数目,而分为轻、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
六、糜烂和溃疡
1.糜烂上皮浅层破坏,未侵犯上皮全层叫糜烂(erosion)。可由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而引起,也可继发于水疱破溃后,如疱疹。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以后有上皮细胞增生而痊愈,并不遗留瘢痕。
2.溃疡黏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为溃疡(ulcer)。按其破坏组织的程度,可分为浅层溃疡和深层溃疡。浅层溃疡只破坏上皮层,愈合后不留瘢痕,如复发性阿弗他溃疡。而深层溃疡则病变波及黏膜下层,痊愈后遗留瘢痕,如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
溃疡是多种多样的,大小、数目、深浅均不一。检查溃疡时要注意边缘是否整齐,有无倒凹;溃疡面有无假膜形成;底部是平坦,还是有颗粒结节;基底部有无硬结;是否向四周浸润。这些现象对于确定诊断及分析黏膜病特别是早期发现恶性病变都很重要。
七、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基底细胞内水肿较轻时,细胞稍增大,细胞质呈空泡状,称空泡性变(vacuolation);水肿严重时,基底细胞即发生液化(liquefaction)溶解破碎,基底细胞排列不齐,基底膜不清甚至消失。此种病变常见于扁平苔藓和红斑狼疮。